社群媒體下的關係嫉妒

作者:張榮杰 諮商心理師
|光合心理諮商所 合作心理師
|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
|專長領域:人際關係、情緒困擾、家庭議題、生涯規劃、自我探索、創傷議題、多元文化與性別認同、感情關係

➡️➡️某天小美心血來潮,滑開已交往 2 年的小華的臉書頁面,翻開小華過往的貼文。滑著滑著,小美不經意翻到了小華幾年前,與某位女性的合照。兩人在照片上的互動親密,對方也長得十分清秀。小美猜測她應該是小華曾提到的「前任」。雖然小華曾告訴小美,他跟對方已沒來往,而且小華是在跟對方分手數年後,才跟小美在一起的。即便如此,小美看見這些照片之後,還是不禁思緒混亂:「她長得那麼好看,為何小華沒有跟她在一起?為何小華還會喜歡我?他是真的喜歡我?還是因為對方不跟小華交往了,小華才勉強跟我在一起?」
小美的心理狀態,可之稱為「追溯性嫉妒 (Retroacive Jealousy)」。它發生在當你對伴侶先前的戀愛關係或對象,產生疑惑與困擾之時。就算伴侶的前任從過去到現在,都不曾主動介入你們的關係,但你依舊把對方視為競爭對手。
類似的情境並不陌生。像是當伴侶不經意間提起前任,或伴侶的友人不識相地在你面前提到人伴侶的前任等等,這些情境都有可能會引發我們的嫉妒感。然而,如此的「戰場」,隨著經營社群媒體的普及,逐漸轉移到網路世界,進而影響現實生活。尤其當透過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生活,已儼然成為常態的時候,或許小美的故事情節,更容易在現實生活中上演。

➡️「社群媒體上,引發對伴侶的追溯性嫉妒之原因」
➡️➡️美國傳播學者 Jessica Frampton 和 Jesse Fox 在 2018 年,訪談了 36 名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,探問他們在社群媒體中,被觸發追溯性嫉妒的經驗與處理方式。最後,研究者整理出三個造成追溯性嫉妒的因素:
1. 數位遺跡:雖然受訪者普遍認為,一個人在社群媒體上有著與前任戀愛的證據,很正常也能理解。然而,有的受訪者也表示,這些社群媒體上的證據,讓他們對於伴侶跟前任的關係與互動樣貌,變得更真實。因為這些社群媒體上的照片,提供了一個更具體的素材,讓我們「思考」並時刻提醒我們,伴侶曾跟他人有過浪漫的互動關係。
2. 社會比較:社群媒體上的照片或資訊,提供我們跟伴侶的前任,互相比較的線索。例如:當發現伴侶的前任,在某些方面的成就,比自己來得更高的時候,就會產生不安,懷疑伴侶為甚麼會選擇自己?而不是對方?最常見的比較莫過於「外貌」。當發現伴侶的前任,看起來比自己更有吸引力,內心感受到更強烈的威脅,就如同小美的案例。縱使理智上知道大家在社群媒體上,都會呈現好看的自己,或是照片都經過「加工」,但仍然無法消弭這種嫉妒。另一種比較是:關係比較。有的人會把自己跟對方比較,質疑自己是否比伴侶的前任,更能給伴侶帶來幸福。
3. 不確定性:隨著從網路上蒐集伴侶更多的感情史,反而會加深自己的不確定感。開始懷疑自己和伴侶的關係,是不是可以比伴侶跟前任的關係來得更好?就算伴侶已經明確表示與前任關係結束,不再聯繫,但仍會猜想伴侶是不是還未遺忘前任?擔心自己如果沒有做到,如同伴侶跟他的前任在一起時那樣,拍親密照並放上網,那麼自己和伴侶此刻的關係,會不會不如伴侶與前任在一起時,一樣地美好?

➡️「社群媒體的特質,就能引發嫉妒的情緒反應」
➡️➡️嫉妒是人類常見的情緒反應,在某些親密關係中,也很常出現這樣的情緒。某程度正是因為我們在意這段關係,想要維護這段關係,才會產生嫉妒的心情。但嫉妒令人感到不適,甚至當嫉妒的感受愈發激烈,很可能就會產生傷害對方的行為。因此,正視並釐清嫉妒的情緒的產生,是重要的。
從諮商或心理學的角度來釐清嫉妒的感受,或許會從我們是如何看待與思考這些嫉妒的情緒切入。檢視自身的不安感,從過去家庭、人際經驗來釐清。抑或是從關係的角度切入,也許會重新檢視你和伴侶的互動脈絡,釐清彼此的互動是否有一些引發嫉妒情緒的互動模式?或是請你嘗試跟對方溝通,說出自己的嫉妒的感受。
無可否認,有部分嫉妒是源自內在,或是與伴侶之間的互動脈絡,所交互而成的。但本文想要提供一個視角是:社群媒體的情境與限制,其實也促發並影響我們的嫉妒。尤其社群媒體上的資訊有一個特點:既具體又模糊。
具體的是,社群媒體上的「照片」是「具體」的。若你的伴侶口頭上只是簡單提到他跟前任的互動,或許你嫉妒的感受,不如你在在實實地看到你的伴侶和前任,擁抱在一起的照片。對於前者,就算你聽到了,對方可以否認,或是稍稍鴕鳥心態一些,你也可以當作自己的聽錯了。對於後者,則是有很明確的視覺證據,讓你可以有更具體的聯想素材。即便社群媒體上只貼了跟前任相關的文字訊息,它也是很具體的「白紙黑字」。更何況,假使你的伴侶不把照片和文字撤下,似乎就是不斷給你「機會」去看見它,也經常「提醒」你,他們曾在一起。
雖然社群媒體上的照片與畫面很具體,但實際上拍攝照片當下的脈絡是甚麼?你的伴侶是怎麼看待過去的關係的?這些照片意味著甚麼?我們僅能藉由照片上的畫面作為線索,但照片以外的事情,根本不會呈現在照片上。就像是在研究中的某一位受訪者說道:「看一張照片,你就可以推測和想像很多不真實的事情。就像是如果我看到一張照片,我可能會想,喔,他們即將結婚,他們在夏威夷,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很完美……」也因為只有照片上的畫面,而缺乏其他的資訊納入思考中,才會讓我們對社群媒體的照片,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感,進而投射了很多自己的想像,卻不一定與事實相符。然而,照片以外的訊息,往往才是最重要的。例如:你的伴侶是怎麼對待你的?他是怎麼跟你互動的?這些照片之外的訊息,也許是更有效正確的線索,來判斷你和他之間的關係狀態。

➡️「看見社群媒體的限制,從不同的線索重新檢視你和伴侶的關係」
➡️➡️若從社群媒體對個人在親密關係中影響的角度,來思考如何降低小美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,最直接的做法就是:不去看!但就算刻意避免,在網路無遠弗屆,演算法當道的時代,可能會突然被「推播」這些資訊。建議在看到伴侶與前任在社群媒體的照片或訊息後,不妨停下來思考一下:
1. 你嫉妒嗎?你在嫉妒甚麼?背後擔心的又是甚麼?
2. 請你放在心上:那僅僅只是一張照片,或是一段文字,還不足以說明伴侶的前任,必然會對你們此刻的關係,構成威脅。
3. 如果你仍深感嫉妒,試著跳脫網路,拉回現實,檢視你和伴侶之間目前的關係如何?你們平時的互動如何?你的伴侶是如何對待你的?是否有足夠的證據,讓你足以擔心他的前任真的會對你們的關係造成威脅?如果你意識到內心絕大部分的嫉妒,大部分都只是來自你的想像與投射,那可能不一定是事實,或許能稍稍地放下心來。當然,如果你有其他的線索,足以令你覺得你們的關係受到威脅,那問題就不出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,而是那些「線索」,但這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4. 若你已意識到只是自己的投射,卻仍被嫉妒的感受給困擾,那可能就會需要進一步去釐清你如此深刻的嫉妒感又是怎麼來的?還有甚麼其他的因素正影響著你?

網路覆蓋著我們的生活,也自然地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諸多影響。看見網路如何對我們的心理與關係構成影響後,或許也才能夠把這些負面影響,盡可能排除在外。

參考資料:Frampton, J. R., & Fox, J. (2018). Social media’s role in romantic partners’ retroactive jealousy: Social comparison, uncertainty, and information seeking. Social Media+ Society, 4(3), 1-12.

Search

Popular Posts

Categories